
红色学府,百年传承。10月9日上午,《走近邓伟志》新书发布暨“临泮书话”主题分享会在环上大科技园三楼会议室顺利举行。
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委黄震,校党委书记成旦红,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华,校党委常委胡大伟、曹为民及相关部门领导和部分读者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欧阳华主持。

成旦红书记致欢迎辞。他指出,在上海大学迎来建校百年之际,《走近邓伟志》一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具有深远意义。邓伟志教授是同心向党、志在鸿鹄的上大人,是知行合一、严谨治学的上大人,是虚怀若谷、心系家国的上大人,他的人格和学术光芒将照亮一代代奋进路上的上大师生,薪火相传。

活动现场举行了《走近邓伟志》新书发布仪式。黄震副主席、成旦红书记、邓伟志教授、胡开建与叶庆两位作者、出版社戴骏豪社长共同为新书揭幕。

“临泮书话”主题分享会由对外联络处处长、校友会办公室主任陈然主持。《走近邓伟志》一书的两位作者胡开建、叶庆先生先后发言,分享了本书的写作初衷以及写作过程中的趣事;安徽省安庆市政府信息办原主任黄皖庆,上海市统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校外导师陈新光,上海市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杨雄校友,丸红(中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周为民等读者代表分享了《走近邓伟志》一书的阅读感想,大家对邓伟志教授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学术精神与知行合一的理想信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这本颇具文化分量的新书,为上海大学留下宝贵的思想沉淀与智慧火花。

邓伟志教授和两位作者分别向校内外师生和读者代表赠书。

随后,邓伟志教授发表了谦逊质朴、饱含深情的致谢词。他依次感谢了书作者、出版社、学校师生、各主办单位和海上美兰基金的支持,表示将用“继续奋斗”报答大家的涌泉之恩,挥洒热血,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报百年上大之恩,报党和国家之恩。

《走近邓伟志》的序作者,一位是著名抗美援朝烈士严家显之女、民进中央原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原副会长、上海市原副市长严隽琪,一位是李大钊之孙、“七一勋章”获得者、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大学名誉董事李宏塔。邓伟志教授将严隽琪同志亲笔签名的序言稿捐赠给上海大学档案馆做永久保存,卢志国馆长接受捐赠。
邓伟志教授曾任第八、九、十届民进中央副主席,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他长期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活动最后,黄震副主席总结发言,他对《走近邓伟志》一书的发布表示祝贺,回顾了邓老的学术人生,指出邓老作为统一战线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所展现出来的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责之重者善担于肩的高贵品格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本次活动由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统战部、教师工作部、民进上海大学委员会、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部、出版社、离退休党委、档案馆、社会学院、教育部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示范中心(上海大学)、环上大科技园、对外联络处(校友会办公室)联合主办。
《走进邓伟志》序
读罢《走近邓伟志》书稿,一位历经风雨、满腹经纶、不忘初心、忧国忧民的学者形象清晰地显现在我的眼前。
说起来,我与邓伟志先生倒是有缘的。这缘份数起来至少有六条:一是工作缘。邓伟志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时,与我的父母同在一个机关大院,那时的邓先生还是一位青春洋溢的小伙子,这在书中也有反映。二是政协缘。邓伟志先生曾连任两届全国政协常委,我在担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时兼全国政协委员,我们在全国政协的工作中,为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努力过。三是社会学缘。邓伟志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而我在省民政厅的业务工作,绝大部分都要在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记得在民政部的一次培训会议上,邓伟志先生专门到会为我们讲了民政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使我们对民政工作的认识有了理性的提升。四是校友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跟随父母从北京来到上海,先后在上海市高安路小学和第54中学读书。若干年后,邓伟志先生的爱女邓曈瞳也在这两所学校读书,我们还是校友。五是上大缘。一百年前,我的祖父李大钊推荐瞿秋白等共产党内的理论家到上海大学任教,他自己也多次到上海大学演讲。而邓伟志先生的父亲邓果白1925年由党组织推荐,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并在这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9年,邓伟志先生作为上海大学的终身教授荣休,但一直在为上海大学奔忙着。2021年,我被聘为上海大学第三届校董事会名誉校董,我们二人都在为上海大学更加兴盛的明天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六是安徽缘。邓伟志先生从安徽来到上海,而我的主要工作经历也在安徽,我们之间有着不解之地缘关系。
《走近邓伟志》以全面、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邓伟志先生波折坎坷、坚韧不拔、勤奋治学、硕果累累的人生之路,其中许多故事引人思考,感人至深,很有教育意义。但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对邓伟志先生知民、亲民、为民情怀的展示。邓伟志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在他的诸多研究中,他极为关注贫困社会学。他曾写过几十篇提倡共同富裕、为脱贫呐喊助力的文章,写过引人注目的《论乞丐》,因此被誉为“穷人社会学家”。民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耀眼的社会学概念,为了丰富这个社会学概念的外延,邓伟志先生着力提倡民生社会学、贫困社会学、贫困文化学的研究。本书第二章第三节较详细记述了邓伟志先生在江苏、云南、甘肃等地农村调研的经历和感悟,他认为“要‘为民’先得‘知民’要‘知民’必须‘亲民’。只有真正‘亲民’,才能下工夫去‘知民’。只有真正‘知民’了,才知道人民需要什么,才知道应该怎样去‘为民’。否则,就是想‘为民’也‘为’不到点子上,‘为’不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学习体会,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宗旨十分准确而通俗的阐释和表述,值得读者们认真思考。联想到我在安徽省民政厅工作的18年中,全体民政工作者以“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作为工作指导思想,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中,对自己严,对百姓热,离开公路,绕过城镇,直接找老百姓面对面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基层度过的经历,与邓伟志先生的主张完全一致。我们的工作与邓伟志先生的研究不约而同,都充分证明,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尊重人民,并将其贯彻落实到了工作的各个方面,而绝不能丢掉了这个传统。
本书的两位作者胡开建、叶庆曾经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共青团干部,与我在安徽团省委工作时就相识。退休后,他们仍然认真读书、虚心求教,写了这本有价值的书,为上海学术界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请我为本书作序,我也乐意为之。在此,谨向二位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
借此,祝邓伟志先生健康长寿!

2022年5月4日于合肥
走近邓伟志,也走近了一个时代。《走近邓伟志》一书正是以全面、生动的笔触,描绘出邓伟志教授波折坎坷、坚韧不拔、勤奋治学、硕果累累的人生之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耄耋之年的邓伟志教授依然诲人不倦、笔耕不辍、热心公益、虚怀若谷。衷心祝愿邓老身体健康、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