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上大校董两会履职 建言资政共谋发展
来源:  作者:宣惠民  发布日期:2025/01/25  点击率:

2025年1月中下旬,全国省级两会陆续召开,上海大学多位校董分别在上海、山东等地方两会中认真履职,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推动国家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校董履职风采

上海

55AE2

2EDF4


成旦红执行董事

2AD4A

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成旦红执行董事和金江波、蒋碧艳、金炜、龚思怡等25名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打造“新海派春节”上海范式》的提案。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内涵最丰厚的传统节日,但是我们却常常觉得年味不够。究其原因,是活动过于碎片化,缺乏融入公共空间的手段与方式。让居民切身体验非遗传统节日的方式过于传统,缺少创新手段,譬如传统烟花爆竹无法在主城区燃放,并无其他方式替代此一仪式。文旅产品不够丰富,场景化、仪式感和体验性活动太少,欠缺整体性的欢乐氛围。

为此,委员们建议:

一是打响“新海派春节”的品牌。发挥海派文化跨界创新特色,与当代审美同频共振。海派文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当代性特征,在春节演艺文化和体验产品中,可以将传统技艺、习俗特色与当代审美、时代情绪和人们的情感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声、光、影等科技手段,来“燃放”春节“数字烟花”“科技烟花”,开展跨界创新,创作“小而精”数字化体验式场景,使更多青年体验春节独特的创新转化,感受传统文化习俗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提升“新海派春节”的温度。上海具有数量众多、建制齐全的社区,让春节走进社区,春节活动触达更多公众,提振社区邻里亲情的氛围营造,也帮助社区治理更富人文关怀。目前各类春节活动过于集中在大型文旅空间和商业体。可在上海200多个社区,利用社区文化中心,营造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提供“小而美”的非遗春节体验产品。例如,针对老人居多的社区,举办戏曲、剪纸等较为传统和安静的活动,针对外来人员较多的社区,开展龙舞狮舞等热闹的非遗活动和沪上特色饮食文化项目。

三是打造“新海派春节”的洋味。组织驻沪外国居民,装扮洋味春节,吸引在沪外国游客的参与,助力中华文化的传播以及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目前我国推行的免签证政策更加方便外国人来华。除了传统的上海龙华地区迎新年、庙会、市集等民俗节庆活动以外,相关机构可与在沪的外国机构联合举办春节体验活动,春节的文化体验中了解中国社会,进而更好地在国际渠道上传播中国文化。

四是舞动“新海派春节”的魅力。根据城市区域众多公共空间的特色,邀请中国各地区春节体验性的春节文化习俗演绎到上海,使市民“足不出沪”感受到中国春节的“大世界”。让市民体验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的传统文化及其创新演绎,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助力上海文旅持续保持消费热度。

(来源:上海支部生活鲜知先觉)


褚晓波校董

235F4

1月16日,在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聚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专题审议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大学董事褚晓波带来一组数据:去年上海166家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超4000万人次,平均每个上海人参观博物馆1.6次,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去年上海博物馆接待观众达658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70%,迈入全球前十行列。

正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办的展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备受关注,截至今年1月15日,展览已接待观众总数超135万人次,已售出门票超150万张,展览总收入超3.5亿元,也带动着城市消费。根据未来趋势分析,该展览参观总人数预计将超过250万人次,展览总收入有望接近1亿美元,将创全世界展览之最。

“这一现象说明,老百姓是愿意为高品质的文化消费买单的。”褚晓波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旅业是流量型城市的入口,是服务型经济的引擎。希望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出台更多扶持政策举措,构建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硬核体系;同时,各个文化主体也要更加积极主动作为、守正创新,“只要我们把握住‘内容为王’的核心和创新更多的‘打开方式’,我相信文化软实力一定可以转换成发展的硬实力,为城市赋能添彩、为人民创造美好,让更多的人近悦远来、心生向往。”

(来源:上海人大)


汪泓校董

CEF2

“五个中心”是上海重要的城市功能定位。一年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城市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市人大代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上海大学董事汪泓表示,过去一年,上海“五个中心”链接“内与外”,能级持续巩固提升,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上海目前已跻身全球经济中心城市行列,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枢纽。比如,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发布的最新报告中,上海排在全球城市第六位,与新加坡、巴黎、东京同处“A+”行列,处在具有较高集聚和服务能力的全球顶级城市行列。

“五个中心”是中央对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面对正在重构的世界格局,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龙头、国家开放枢纽门户,更应突破外部阻碍,为要素流动打开通路、疏通堵点,进而在新的全球网络中占据有利身位。尤其是当前全球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上海更要用高水平开放和高度市场化来深度地链接全球,并和国际市场拥抱在一起而不被割裂,“五个中心”因此成为关乎未来成败的重要战略。

“五个中心”建设,从单项看已经位居全球前列,未来要不断加强各中心功能联动,改变“单打冠军”的思路,要更加注重整体性、协同性,通过联动发展、握指成拳来成就“团体冠军”的优势。

“五个中心”是一个整体,要强化系统集成,提升“五个中心”建设的协同能力,应该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与上海的重大战略举措一体化协调推进,并强化与国际接轨。下一步,“五个中心”建设有必要强化整体效应、平台效应、放大效应、辐射效应,对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要求,坚持对标全球顶尖,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要以更大魄力促进政策突破。比如对于顶尖人才、顶尖机构和顶尖的全球企业必须要有制度突破,争取做到“要什么”就能“试什么”。

上海应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强化“五个中心”协同效应。当下,我们更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并在新的制度和话语权竞争中赢得主动。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龚思怡校董

166AA

在2025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电机学院院长、上海大学董事龚思怡带来了一份提案,建议加快推进上海地方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

龚思怡表示,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发展质量和速度方面表现不佳,对产业的支撑力和贡献力亟需提升。

“一是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二是传统专业改造升级缓慢,新工科建设滞后;三是教学内容陈旧,对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缺乏联动机制。”龚思怡进一步分析,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动力也不足,企业主要从经济利益出发,对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意识不强,在研制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等环节不愿过多投入,对应用型高校的技术研发能力不信任,产教融合呈现出“校热企冷”“合而不深”等问题,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同时,龚思怡也指出,相对于研究型大学,面向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在基础设施、实验设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面临资金短缺问题。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特点和需求的精准政策扶持尚不完善,产教融合多方主体的权责划分、资金支持、法律保障等尚未做出明确界定。

对此,她提出建议:一方面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全市高校学科专业供给进行统筹盘整,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集中力量建设若干基础好、特色优、应用强的专业,加快布局急需紧缺专业,及时调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另一方面,她也建议成立产教城联合体指导委员会,统筹政府和企业资源,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协同研发等。同时支持鼓励企业通过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共享生产场地和设备材料、参与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等形式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推动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

“我们希望市级层面可以合理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适当向地方应用型高校倾斜,加大其在校园基建、实验设备购置、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同时也希望可以制定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优先将那些校企合作参与度高的企业,纳入非上海生源应届毕业生落户重点扶持单位。”龚思怡说。

(来源:上海电机学院)


山东

陈捷校董

341B6

近年来,山东积极响应国家品牌战略号召,倾力打造“好品山东”区域公共品牌,在海内外刮起“山东旋风”。在近日举行的山东两会上,山东省政协常委、澳门山东社团总会理事长、上海大学董事陈捷建议加大对“好品山东”在大湾区的推广力度,让“好品山东”这一金字招牌更加深入港澳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市场。

陈捷建议山东充分利用好大湾区这一对外开放平台,为“好品山东”在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尤其应加大对好品山东澳门推广中心及横琴品牌出海中心的扶持力度,将其作为品牌在大湾区市场的重要支点,进一步拓展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

“尽管好品山东澳门推广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崭露头角,但其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仍有待提升。”陈捷坦言。他建议充分利用好品山东澳门推广中心和横琴品牌出海中心两大战略平台,通过策划创意内容、讲述品牌故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好品山东”文化名片,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从2022年3月起,山东分三批发布427个“好品山东”品牌,农产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大省,山东蔬菜、肉蛋奶、水果、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陈捷建议加速推进包括黄河口大闸蟹、胶东海参、烟台葡萄酒、胶州绿色蔬菜及精品水果、大健康中医药等在内的山东优质农副产品打入澳门市场,并在横琴建设山东农副产品“澳门仓库”项目,打造一个集山东特色农副产品集散、中转及交易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不仅服务于港澳两地市场,更着眼于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市场。

(来源:大公文汇网)


上海大学董事会秘书处  整理汇编


上一条:聚焦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董才平校董:做强钢铁主业 坚守实业报国

下一条:楼巍校董来校作《涌现的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思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