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董风采
首页 - 校董风采 - 正文

林国强校董专访:学之大者,为国为民
来源:  作者:洪丹丹  发布日期:2022/03/03  点击率:

83BBA

每个去过林国强院士办公室的人都会被屋子里的场景震撼:桌面、窗台、地上、椅子边……凡是能够放置物品的地方,无一不被工具书、论文、文件、材料填满。从身后的文件里,林国强取出一张题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59级毕业合影”的照片,照片里的林国强站在第三排中间靠右一点的位置,表情沉静却难掩一脸青涩。“1959级毕业照,时间久了,认不出了”,林国强指着照片笑着说。

春风化雨,踔厉奋发

林国强大学一年级的时光是在虹口区欧阳路度过的,第二年学校搬到了嘉定城厢镇。尽管当年的物质条件远不如今,但一回想起在老科大读书的日子,林国强还是十分怀念:“当时给我们授课的都是中国科学院的教授,是很出名很有成就的大教授,所以我们都学得很认真。初始的学校规模不大,四百人左右,大概有六个班吧?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那段岁月里,最让林国强印象深刻的,是听时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芳作报告,“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不要忘记,九个农民养一个大学生啊!’这段话给我太深刻的印象,从十六岁到现在,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在林国强读书期间,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大锅饭。由于特定的时代环境, 学生在食堂吃饭不花钱。一些贫苦的学生因此得以免去一笔不小的开支,但浪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那个时候大家还小,懵懵懂懂,刘芳会说:‘你们不要浪费啊,现在你们吃饭是不要钱,可我们在旧社会的时候,连饭都吃不起。’她还说‘农田一闹蝗灾,蝗虫铺天盖地飞来,种的庄稼都被吃光,蝗虫的卵像子弹夹一样,一排又一排’,我到现在还记得这个比喻。”刘芳的话起了作用,“自此大家吃饭都是吃多少打多少,绝不浪费。”

在林国强心目中,刘芳副校长是一位“真正的校长”,“她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今天,玉兰已是上海的市花,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但对林国强来说,玉兰还是一份特别的记忆:“刘芳作报告时说,‘我一看到玉兰开花,就要担心了,为什么?因为要付学费了。玉兰一开花,意味着新学期的开始,代表着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又要愁学费了。’听了这番话,谁能不感动?所以后来我们的学习、纪律都特别好。”

刘芳不仅给林国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其深深崇敬。即便到了特殊的关口,这份崇敬也经受住了考验。“文革刚开始,有人让我写大字报揭发刘芳,我不愿意呀!多么好的校长,亲切如长辈。我如实地将刘芳是个什么样的人,把她对学生的关心都写在大字报上。”当得知64级校友郑天慧为刘芳同志在嘉定校区捐建了铜像之后,林国强竖起了大拇指:“感谢,真的感谢!我们老科大学生对刘芳校长的感情都是非常深的!”

扎根乡土,为国为民

大学期间,除了系主任丁维珏等老师外,林国强最想感谢的是老师程又新。“没有程又新,我完不成大学学业。寒暑假放假回家,同学都是大包小包带回家,我空着手回去,没有书籍和行李,连教科书都是程又新借给我的。”当时林国强最羡慕的,是那些能在自己书上做笔记、写写画画的同学:“我自己没有书,不能在借来的书上做笔记呀!”

源于这段“借书之谊”,林国强和程又新成为好友。机缘巧合,几十年后,程家的老三和林国强的女儿又成了同学。“退休后程又新夫妇搬去养老院颐养天年,疫情前,我和女儿一起去医院探望他,没料想竟然成了诀别”。

考上中科院研究生后不久,林国强被选派参加上海农村社教工作队,“嘉定两年,安徽丹阳湖农村又两年,我觉得这不是坏事。很多人跟我说,‘你的学业耽搁荒废掉了’,这当然是事实,但是,我更认为,正是这些经历,使我有机会接触社会、得到锻炼,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林国强始终认为,吃点苦,对年轻人有益。“刘校长当初说‘九个农民养一个大学生’,在农村的这几年,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感悟。如今我常想,当年毛主席说的‘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锻炼’是非常有意义的。人,只有到大风大浪里,到艰苦的地方里,才能得到锤炼。我对工人、农民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原因就是有过这段经历。”

E7829

1966年嘉定县运输公司社教工作组留念合影(林国强院士-第三排左四)

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林国强十分感慨:“前几年我们上海几个研究所的一些当年在丹阳湖农场劳动的人员想回去看看,我们集资购买了一些电子设备等等,到了当地一看我们都呆住了:小车、摩托车、电视、电脑、洗衣机、手机样样都有,我们带去的早已不稀罕,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你看这变化多快!”

林国强走上科研道路后,一心想着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多年来,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相结合、“让老百姓能够用上价格更便宜的药”一直是他努力的目标和方向。2013年“抗肿瘤新药盐酸吉西他滨制剂研制和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第十六届中国专利金奖。荣誉来临时他反复强调是合作药企的贡献。截至去年,该药销售总额已突破百亿元,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除了吉西他滨项目,林国强还将自己擅长的“手性合成”应用于抗高血压药“氨氯地平”、抗风湿药艾拉莫德和抗肿瘤药硼替佐米等项目,他的愿望是将基础研究为应用服务。2018年起,经过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推荐,林国强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从事中药的研发,“从祖国医学宝库寻找好药”始终是他的初心所在。

爱生如子,潜心育人

科研之外,林国强基本没什么其他爱好,“如果说有,那就是爱学生。”他笑着说。熟悉林国强的人都知道,他把学生当孩子看待,“亲切和蔼”是学生们对他的一致评价。一提到学生,林国强有说不完的话:“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更要关心他的将来,如婚姻、家庭,事事都要关心。”

63BFB

林国强院士和他的学生们

以前每逢过年,林国强总是把学生们邀请到家中或饭店吃饭,“就是多双筷子的事。”“最开始是跟大家一起吃饭,后来条件好了一点,就带着大家去全国各地走走、看看。疫情之前,年年如此。”因疫情防控期间诸多限制,这几年,没有带学生去爬山,而是和毕业的学生一起到他们的家乡尝试服务地方经济,“聚智赋能,围绕生物医药、化学领域、环保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合作。”每到年末,他还和助手一起写“新年致辞”,把一年来课题组毕业学生的情况进行汇总,对特别优秀的加以褒奖。“虽然大家毕业工作在全国各地,一年又一年看着大家成长进步,我觉得正能量满满。”在林国强看来,学生“不论工作职位如何,关键是每年都进步,每年都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对于家境贫困的学生,林国强尤为关心。为了让学生安心科研、没有后顾之忧,他总是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他关心一位博士后的婚姻成为大家的美谈。多年前,有位博后每天窝在实验室里工作,基本不和外界接触,头发留了很长也不剪,年纪上去了,也不找对象。了解这些情况后,林国强立刻拿出五百元钱,为了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他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而是交给同实验室的学生: ‘你们拿着这个钱,给他置身西装、皮鞋,带他去理理发,不能每天总待在实验室,这样他以后怎么搞对象啊?’他们按我说的去做了,不过,这件事还没完。林国强微微颔首笑了笑:“很久之后,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大家谈说帮博后相亲的事,其实那次的五百块,买西装、皮鞋和理发只花了一半,我问那剩下的呢?结果他们说,‘办完事之后,剩下的我们当成劳务费一起吃掉啦!’”讲到这里,林国强哈哈大笑,大家也一起跟着笑了起来。“所以你们看,学生根本就不怕我这个老师。”林国强摆摆手笑着说。

根叶情深,心系母校

B35B8

生活中的林国强院士

尽管工作繁忙,但林国强始终关注着上海大学的发展,除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母校的动态,他也常常挤出时间回母校参加活动,近年来学校的发展、进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就说让我感受最深的三点吧”,林国强比了个“三”的手势:“上海科大刚合并到上大的时候,我们偏向理工科,现在上大的学科门类已经很齐全了,尤其我注意到上大正在筹办医学院,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大的投入。学科逐步拓展、涵盖全面,对学校、对上海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第二点,我们的师资越来越好,生源越来越好,让我刮目相看”,说到这里,林国强欣慰地笑了:“一所学校好不好、有没有名,达到什么样的国际水准、国内水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优秀人才。”“优秀人才不仅指教师,更指那些拥有巨大潜力的学生”,他继续说道:“上海大学已有好几位本土院士,前一阵我们吴校长当选了院士,她也是科大毕业的。所以说,优秀的老师培养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以后也是优秀人才。”

“第三,也是这几年我很大的一个体会”,林国强感慨:“我碰到的好多人,有做科研的、做行政的、搞企业的等各个领域,上大人越来越多,这说明什么?”林国强顿了顿:“说明了学校对城市的贡献!我相信以后上海大学对上海的贡献会越来越大,反过来说,上海对于上海大学的支持也会越来越大。”

2022年是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对于新百年,林国强送上了祝福:“上海大学冠以‘上海’的名字,在上海地方学校中必然将做到最好。”

“我希望她成为第一,成为地方高校的代表。”林国强的语气里充满了期待。


特别鸣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李榕老师及上海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的大力支持

(来源:上海大学校友会)

上一条:汪泓校董专访: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下一条:俞光耀校董荣膺上海市优秀企业家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