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董风采
首页 - 校董风采 - 正文

蔡冠深名誉校董专访:以国家需要为圆心
来源:  作者:洪丹丹  发布日期:2022/07/01  点击率:

蔡冠深,香港大紫荆勋贤,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祖籍广东中山,1957年出生于澳门,自幼成长于香港。他19岁因家庭需要走上经商之路,从海产批发做起,在商场上拼搏奋斗、闪转腾挪,一步步带领新华发展成为业务横跨八大领域的大型跨国集团;他坚信科教兴国,热心教育文化事业,积极弘扬中华文化;他以“国家需要”为圆心,与国家同频、与时代共振,在奉献社会中尽显爱国爱港的情怀与担当。

“不做行业老大”

蔡冠深的父亲蔡继有早年经营一家小型海产店——华记栏,主要做海产品批发。蔡冠深出生的1957年,华记栏与新亚贸易公司合并,成立新华公司,这是香港新华集团的由来。

1976年,19岁的蔡冠深正在日本留学,对文史哲比较感兴趣的他,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学者,但这一规划却被现实打断。彼时,蔡冠深父亲经营的海产生意规模尚小,处于拓展期,急需他帮手。“在日本念书费用挺贵的,那时家境一般,家中又需要我,便下定决心返港。”蔡冠深坦言。自此,他收起“鸿儒”梦,走上经商道,在商场上拼搏奋斗、闪转腾挪,不断将新华的商业版图刷新扩大。

蔡冠深协助父亲打理海产批发生意,首先学会的就是刻苦耐劳。因为要上渔船收购,早上六点就要开工,八点便要到工厂协助加工,往往晚上十点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小工厂都是这样干出来的,在这个行业不吃苦是不行的,而且身体质素也要好,挨得了苦才行。”蔡冠深感慨道,海产品越新鲜越有价值,这一特殊性决定经营者在决策时务必“快而准”,而这三个字,也早已被他铭记于心。

从零售、批发到进出口贸易,从活海鲜到冷藏、冷冻加工,从出海捕捞到养殖对虾,从超市到餐饮,蔡冠深协助父亲将海产品生意范围不断拓宽,逐渐覆盖到全球的全产业链。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华集团已在全球布局海产生意,公司的海产品供应港澳5,000多家食肆和酒店及出口到世界各地,营业额高达十几亿港元。经过数年磨炼,1982年,年仅25岁的蔡冠深从父亲手中接掌新华集团帅印。之后的40年,他推动新华集团业务朝多元化发展,如今集团业务涵盖海产、地产、金融、高新科技等八大板块,已发展成为一个业务多元、网络遍及全球的跨国集团。

对于投资领域多,如何能够做得好的疑问,蔡冠深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经商哲学:“不做行业老大,中上就行了。”“在一个行业做到老大的位置,当然市场占有率高、利润大,但这会造成垄断、排他,失去朋友。”蔡冠深说,“人生并不长,朋友很重要,特别是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我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强。当一个人越宽容、越愿意帮助别人、越不垄断,别人也更愿意向你抛来橄榄枝。我们之所以现在参与的行业越来越多,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多是别人来找我的。”

2017年1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在深圳举行成立大会及揭牌仪式

“以国家需要为圆心”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一带一路”工商协会联盟共同主席,蔡冠深早在2013年就敏锐地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巨大潜力,持续四年在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建议把珠三角九大城市加上港澳,打造成全球第四大湾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在深圳前海举行成立大会。联盟几乎囊括了从传统工业到创新科技、从金融到人工智能等大部分行业精英。在此基础上,蔡冠深还倡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对接,两个湾区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将有望改变整个亚洲,甚至世界的格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蔡冠深专门提及,自己做事绝不愿停留在“见闻”层面:“谈发展促合作,除了举办论坛,更重要的是把计划落到实处。”现如今,企业家联盟主办、推动的各领域高峰论坛、峰会,在大湾区如火如荼地进行,而湾区内各项公共服务平台、措施也逐步落地,各种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提案、建议,正一一实现……

蔡冠深是香港中华总商会第46、47、50、51届会长以及永远名誉会长,也是担任会长次数最多、最年轻的一位。担任会长期间,蔡冠深积极推动中华总商会实现“四化”:年轻化、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香港中华总商会不光是一个爱国爱港的工商团体,还要与时俱进,吸引年轻人加入,与更多专业人士一同发展。”蔡冠深说,更重要的是,香港中华总商会是“一国两制”下的一个重要商会,要“引进来 走出去”,在双循环里发挥更大的双向作用。

“国家发展、国家需要”是蔡冠深在采访中最常提及的两个词。“政府负责顶层设计,商会组织要起推动帮助作用。”蔡冠深说,“作为商会会长,肯定得为整个工商界,为国家也为香港而努力,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利益。”但他同时也指出,商会之外,企业本身同样得把握形势,积极拓展。“新华集团是企业,我们把自己的宗旨写在每一个地区分部的墙上:中国梦就是新华梦!因此,我们全力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向,把产业机遇变为现实。”

蔡冠深把企业与国家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力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经济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头投资科技、环保大健康和教育等产业领域,在与国家、时代同频共振中发展壮大。“六十多年来,新华集团走过了一条从劳力密集产业到资本密集产业再到智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之路。可以清楚地看到,新华一直追随着国家发展的脚步,因应国家的需要来拓展。比如说国家提倡文化建设,我们就投资影视传媒;国家强调绿色生态、大健康,我们就进军绿色能源、环保产业……八大板块既是集团发展的需要,更是随着国家和人类发展方向而布局。”蔡冠深总结道,“说不定未来我们会有第九个、第十个业务板块,这还得看国家发展的需要。”

2018年11月29日,蔡冠深博士家族基金会捐款5000万支持中大联合书院,为中大联合书院新建可提供逾200个宿位的蔡继有宿舍及蔡冠深文化中心

“文化可以跨越国界时空”

蔡冠深坚信科教兴国,积极捐资办学、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倾力推动国家教育发展。上世纪70年代,蔡冠深与父亲就开始在家乡广东中山及澳门捐资创办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及至80年代,捐建范围不断扩大,在港澳与内地创办多所学校、学院,如广东新华教育学院、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澳门大学蔡继有书院等,并在多所学校设立教育基金,鼓励优秀教师与学子。“早年家乡教育水平低,基层出身的我们,对此深有体会,坚信只有普及教育,国家才能强大!”蔡冠深由衷感慨。

对于捐资助学,蔡冠深表示,最欣慰的莫过于见证一个个孩子在自己帮助下成才。蔡冠深说,做公益,不光是出点钱就完事,还要出心、出力、出时间。对于企业家,出时间可能更难。但只要时间安排得过来,他都尽可能赶到颁发奖助学金的现场,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勉励孩子们,告诉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他们不会孤单。他说:“特别是看到或者听到我们资助过的孩子们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担起了责任,我真是从心底为他们高兴。能为祖国的下一代贡献一份微小的力量,很值得。”蔡冠深与新华集团迄今在教育事业上捐赠超过六亿港元,资助过数不清的未曾谋面的学生,而他至今依然亲切地称他们为“我们的孩子”。

蔡冠深不仅在香港与内地文化连结上发挥积极作用,还充分运用在各国政商界的影响力,积极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民间外交。他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在海内外开设多家蔡冠深文化中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015年,新华基金会投资建设的蔡冠深文化中心在越南河内启幕;2016年,又协助河内国家大学成立“中国研究所”;2018年,应越南外交部及商务部的需求,为越南官员举办“汉语深造课程”。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不易,但蔡冠深坚持了下来,并不断总结经验。“越南政府有需要,我们来实际操办。这个过程里最重要的,一是要民心相通,二是尊重当地政府和当地文化。”至今,他已在全球捐建十余所文化中心,遍及法、英、加、日、越、柬等多国。

今年4月,位于北京的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白云馆启幕,27国驻华使节和代表参加了成立典礼。蔡冠深在致辞中强调:“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国界、时空和种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精神财富。”蔡冠深积极发挥民间大使的作用,得到外交部驻港公署高度肯定,被授予“外交之友”荣誉称号。

2017年,蔡冠深巴黎文化中心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揭幕

“对香港愈来愈有信心”

蔡冠深是香港回归的亲历者。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京,中英就香港回归展开谈判,当时不少港人人心惶惶,出现一阵移民潮。蔡冠深没有盲从,毅然决然选择留下。在他看来,香港的机会只属于对它有信心的人,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我对香港、对祖国有信心。当时不留下来,就难有新华今天的基业。”

香港刚回到祖国怀抱时,不少西方媒体恶意唱衰香港,现在想起来还十分可笑,他说:“当时一些外国传媒判断‘香港已死’,真的很想让他们看看今天的香港,不但没有‘死’,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回忆往昔25年,他形容香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蔡冠深说,回归后,依靠内地庞大市场和高速增长,香港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繁荣稳定。“如果没有国家作后盾,没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那种优势的话,香港只是一个小城市,发展是有限的。”蔡冠深分析道,虽然前两年经历了一些风波,但如今有香港国安法保驾护航,且完善选举制度落实了爱国者治港,香港已然进入由治及兴的新篇章。“‘一国两制’是我们的优势,要背靠祖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要发挥香港作为内地和国际市场‘超级联系人’的作用,这才是香港要走的方向。我对香港充满信心,并且愈来愈有信心!”蔡冠深坚定地说。

(来源:《紫荆》杂志2022年6月号)

上一条:2021全球钢铁企业50强排名公布!上海大学董事单位宝武集团蝉联世界第一,多家董事单位上榜

下一条:刘昌胜执行董事当选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