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聚焦两会 |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名誉校董蔡冠深:大湾区五周年成绩斐然,河套可打造为跨境数据流通、创科合作试验区
来源:  作者:宣惠民  发布日期:2024/03/06  点击率:


1475B

“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我关心的肯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方面是河套地区的(发展),一个是跨境数据流通,以及电子商务、内外贸一体化等话题,”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据了解,蔡冠深此次共提交了12份提案,其中有7份是个人提案,包括《关于统筹大湾区跨境数据流通治理 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关于推进粤港澳国际创科湾建设 宜充分发挥民营科创龙头企业动能》等,其余5份则是联署提案。

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科建设的提案为例,他指出,大湾区是民营经济发展高地,更是民营科技企业大本营。建设科创湾区,民营科技企业是绝对的主力。

为此,他在提案中建议开展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认定,“有利于鼓励企业持续深化创新和做大做强,让民营企业愿投、敢投、有回报,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

同时他指出,应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家创新计划,“支持民营企业牵头参与组建国家实验室,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强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联合研究,支持民营企业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民营企业合作子项目、子平台。”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一直以来,蔡冠深作为香港商界的翘楚,积极奔走推动大湾区的发展,并于2017年牵头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聚合粤港澳三地各大商会、工商联、机构和企业等。在他看来,大湾区取得的成绩斐然,并已形成了多个千亿级别的产业集群,软硬联通不断完善。


河套跨境数据流通试验区


21世纪:今年您精心准备了超过10份提案带到北京,今年最关心的议题有哪些?

蔡冠深: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我关心的肯定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一个是河套地区,一个是跨境数据流通,还有电子商务等等。我们也非常关注内外贸一体化的议题,香港非常注重外贸,现在外贸的情况有很大的变化,内地的需求也大,如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融合,是我们现在关心的话题。

21世纪: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您认为大湾区经过这五年的发展,有哪些新趋势和动态?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发展对于香港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新机遇?

蔡冠深:首先,去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已超13万亿元,这个体量非常大。除此之外,8600万人口的庞大市场,已经由以前的出口生产变成现在的消费市场了。此外,大湾区现在正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这里汇聚的产业集群,上万亿的、千亿的集群都不少,这是很大的突破。另外,“硬联通”如一小时生活圈的基础设施做得比较完善,“软联通”也在不断加速,目前大湾区方方面面条件都改善了很多。

当前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谈到高质量发展,就是科技如何跟产业结合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有了产业的提升之后,如何跟金融结合才能够产生巨变。同时,人才非常重要。据我的理解,在高质量发展上,广东开局即决战,(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各地市都立下了“军令状”,我也受到很大的启发,也非常振奋。

香港应如何与广东对接,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促进我们的发展呢?首先,在科技研发领域,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占据重要席位,从广州经东莞到深圳,再辐射到香港,而香港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具有科研优势)。第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服务可以赋能广东企业,提供IPO、融资等服务。此外,香港的专业服务,如法律服务等,都是我们的强项。除了粤港澳大湾区,香港还应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香港是国际城市,这就是我们优势,跟内地企业强强联手、并船出海。香港的角色是共同的投资者,也可以是联系者、运营者,还有专业服务的优势,我认为这就是香港的机遇。

21世纪:您今年关于统筹大湾区的跨境数据流通、建立产业集群的提案中,提出了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跨境数据治理的试点。在您看来,大湾区有什么具体优势?目前跨境数据流通的痛点难点主要是什么?

蔡冠深:在数据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数据,数据取代了石油,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数据的流通很重要。香港是个自由港,我们的数据跟全球之间都是自由流通的,内地的数据在当地也可流通。但跨境就不一样了,包括学术研究、医疗业、金融业、银行业等的跨境数据都是互不相通的。所以我们建议,比如在河套,通过“一区双园”的模式设立一个试验区,把两边的数据都放在一个数据中心里面,那么大家就可以在此提取数据。原始的数据还留在那里不能动,在此过程里面需要有监管,保证数据安全性等等。

数据是各行各业都要使用的。比如说物流业、工厂、金融业的数据,怎么能够流通到一些头部企业,他们有很详细的监管,让他们自己去理顺风险然后进行报备。这样就慢慢地使得数据能够流通、使用并且受到监管。要平衡好数据流通与安全之间的关系,用好数据,同时又把它管好。


破解香港创科发展瓶颈


21世纪:河套一直是深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示范区,您也在提案中提出了关于河套加强香港跟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学研的对接。虽然香港有很好的科研基础,(但)在高校里面产学研跟产业链的对接不足,香港科研产品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应如何借助河套来破局?

蔡冠深:目前来看,特区政府推动北部都会区落地还需时日,现在最快能落地的就是河套。河套是深圳跟香港一河之隔的地区,连在一起就是“一区双园”,香港一个园区,深圳一个园区,可以讲是无缝对接了。有了这个特区中的特区,很多产业可以放进去,包括医疗、生物工程、人工智能、高新科技等。香港很多的大学、医院、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都需要推动两地合作,让两地研发机构、人才、数据等都能汇聚在这里,所以我们希望河套的人员流动能更加便捷。除了人员自由流动之外,我们建议实施“港人港税”。同时,我们既然有了“一区两园”的概念,能不能把重点实验室放在里面,为相关的企业服务。现在人类基因、遗传等的相关货品不能出境,我们希望利用先行先试的措施,引进这些到河套,帮助生物工程、医疗设施等的研发。

21世纪:现在大家讨论热度很高的一个词是新质生产力,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蔡冠深:新质生产力就是把高新科技的生产力释放出来,基础研究(的生产力)等释放出来,让研发的成果能够产业化应用。在哪里做呢?河套就是好地方。我们希望河套是一个开端,将来能在北部都会区以及整个深圳进行推广。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21世纪:现在全球贸易格局、供应链面临重塑,在此背景之下,您提出要全面梳理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问题清单。作为商界人士,您观察到目前有哪些突出的问题?粤港澳三地在制度的衔接上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蔡冠深:在内地,内外贸一直以来是两个体系,内贸就是在当地生产的货,在当地流通不出境。它有一套生产标准、管理体系、认证、检疫等等。而外贸,就是按照国际的标准和方式来生产。很多香港的企业在内地完成生产之后再出口,叫作来料加工,货品进入内地市场是免税的。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在香港生产的货品加工附加值有30%的话,就是Made in Hong Kong (香港制造),可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属于一种特殊的优惠政策。而香港并不是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地方,那么这样的模式能不能扩展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如深圳、东莞、惠州呢?如果把CEPA机制引入当地,香港制造的货品进入内地就可以享受零关税。这个模式海南岛已经实现,我们希望能把它引入大湾区。同时,竞争加大也可带动内贸的货品质量提升,有竞争才有进步,对老百姓的消费也好,对外贸也好(都有裨益)。

21世纪:您还有一个关于推动国家与东盟在绿色经济合作的提案,您认为香港在科技、金融、国际化这些优势的基础之上,如何推动国家与东盟乃至全球其他地区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合作?

蔡冠深:绿色经济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比如碳排放的计算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因为内地跟国际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算出来的价格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香港要考虑)怎么能够将国际标准与内地标准进行对接,在碳交易方面发挥作用。

另外,在科研方面,香港在绿色技术研发方面做得不错。特区政府已经开始推广氢能汽车,香港走在了世界前列。除了应用以外,也可以把这些技术引进东南亚,同时把内地资源结合到一起。泰国、越南、印尼等都有庞大的市场,现在我们已经能看到很多内地的新能源车企在当地落地,不光是卖汽车,还落地了生产基地、生产线,以及电池的生产、储能的设施等。此外,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的优势是)对绿色产业进行投融资、发行绿色债券等,在这个领域里,香港拥有巨大的机遇,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丽娜 李金萍 香港报道

来源:新华园地




两会专访:蔡冠深名誉校董谈香港经济复苏

E5FA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香港新华集团主席、上海大学名誉董事蔡冠深博士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就香港经济复苏、提振香港营商信心、23条立法以及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如何更好地寻找机遇等议题发表了见解。

蔡冠深认为,香港一方面要推进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准,拓展国际金融服务市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深化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金融互联互通,保持不断创新的意识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以下是专访全文:


香港独特魅力应多挖掘 居安思危把握核心优势


中评社记者:去年恢复通关后,因性价比较高,港人北上旅游消费热情高涨。反观香港,您认为应该如何找到更独特的自身魅力,吸引更多的内地客和国际客来港旅游、消费?

蔡冠深:随着两地交通日益便利,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居民都日益习惯于跨境消费、双向奔赴。大湾区不同城市之间并非一个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只要各地有整体的规划,能找准自身特色,就可以做大蛋糕,令各地都得益。所以“‘北上’消费的兴起,从‘大湾区人’的角度来说,大家都是一家人,你买我的东西、我买你的东西,便越能促进互相认可和融合。

旅游业是香港经济重要支柱之一,疫情前占本地生产总值约4.5%,提供超过25万个就业机会。本港旅游业在2023年2月开始复常,全速迈向复苏。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2月10日至17日(大年初一至初八),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录得约143.6万人次旅客访港,其中内地旅客125.5万人次,8天日均入境量较2023年劳动节假期及国庆日假期分别高25.3%及14.9%,并超过了2018年同期的日均人次。这说明香港的魅力还在,只要有好的产品和服务,就能吸引到旅客。

我们应该深挖本地旅游的独特性。香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条件开拓各类“深度游”、“特色游”,包括节庆、地区、民俗、文化、盛事等各类主题产品,应有尽有。想看地方文化和本土特色,有九龙城的“小泰国”、北角的“小福建”、旧城中环、“大城社区—深水埗”以及散落新界、九龙、港岛各地的客家村等;想欣赏大自然风光,香港有200多个离岛、四分之三土地是郊野自然风景,上山下海不亦乐乎!想体验传统风俗活动,少不了大屿山宝莲禅寺浴佛庆典、大坑舞火龙、太平清醮及盂兰胜会……这些都是香港原汁原味、难以复制的宝贵旅游资源,常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寻觅探访,大可深度挖掘其中潜力,展现香港非一般的独特风情,以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立法会的互动交流会提出,推动“盛事经济”,透过持续举办不同的盛事,吸引旅客来香港,希望将“人气”变成“财气”。据估算每150万名旅客,可为本地生产总值带来约0.1个百分点的增长。全面恢复通关后,不少中断近三年的活动再度恢复,艺术展览、体育赛事、娱乐活动以及逾百场内地文旅推介会在香港举办。据瞭解,2024年上半年,香港将有超过80项大型盛事举行,涵盖文化艺术、体育、经济金融等。例如巴塞尔艺术展、香港艺术节、香港绿色周,香港国际珠宝展、影视娱乐博览、LIV GOLF职业巡回赛香港站、UCI国家杯场地单车赛等。香港有“超级连络人”的角色,充分发挥着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也进一步推动着内地及国际伙伴的交流及互动。

在旅游景点方面,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海洋公园、山顶缆车和昂坪360等均在过去两年推出很多新的设施。此外,多项有助吸引旅客的重要文化地标,包括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博物馆,以及香港艺术馆也先后落成或翻新。香港要重视访港旅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服务质素,要向外界讲好旅游故事,在旅游产品、景点资源推陈出新,开拓旅游业配套容量方面,都须更多努力。

中评社记者:在当前世界整体经济大环境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您认为应该如何提振本港企业的营商信心?

蔡冠深:面对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地缘政治云谲波诡,周边经济起伏难测,香港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必须要居安思危,攻防兼备,确保可持续发展。“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安身立命的根本,金融、人才以及专业服务,更是香港的核心优势,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之时,香港既需要巩固国际化优势,强化金融等优势产业,更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开拓国际空间,这样香港才能够稳坐“钓鱼船”,不断增强“兴”的动能。

特首李家超表示,2024年会继续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点希望”为施政纲领,全力拼发展、拼经济、惠民生。特区政府会务实有为,团结社会完成三大重要工作,包括尽快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让香港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继续推进“抢企业”、“抢人才”,发展“总部经济”,同时培育本地人才,为香港发展增添新动能;努力解决市民急难愁盼的问题等,这些都有助于提振本港企业的营商信心。

香港要推动各界全面发挥“超级连络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用好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继续巩固和提升香港金融、航运、贸易、专业服务等传统优势,积极推动创科、文艺等新兴产业,并全力开拓不同产业的增长潜能,让各行各业优势互补,扩大协同效应。

长期来看,如何提高投资意愿,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来港投资,恢复并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是经济复苏增长的根本所在,特区政府以及商界、民间团体应该主动到海外,向当地商界以及市民介绍一个真实的香港,一个充满商机、自由、开放、具有发展潜力的香港,更要积极拓展国际的“朋友圈”。近期特区政府已经积极到访外国讲好香港故事,但这个工作不能单靠政府,更需要民间团体、商会、专业组织以及同乡社团共同配合,发挥各自网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向外国社会展示香港真面貌,推动更多项目的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踏入新一个十年,在推动沿线国家合作专案的对接上,香港的商界、商会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特区政府以及金融界更应做好各项配套,巩固自身的优势,既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背靠祖国,更要发挥联通世界优势,保持及深化与国际间的商贸往来,吸引更多外国企业和资金来港,在政策上提供更多支持和吸引措施,提振香港的资产市场,为金融中心注入更大活力。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彼此不能偏废,香港要把握好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的机遇,就需要更好地维护、发挥自身国际化、全球金融、商贸中心的优势,既助力国家发展,亦为香港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兴”的动能。


二十三条立法保障香港长期繁荣 唱衰香港片面无理


中评社记者:一些商家和经济学者担忧,23条立法后会更加牺牲香港原有独特经济优势,令更多外资撤离。您认为,23条立法的重要性何在?应如何打消外界对23条的疑虑和不安?

蔡冠深:经历了2019年的港版“颜色革命”和“黑暴”,香港上下都已经切身体会到、明白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尽快通过23条立法,有效应对及防范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和威胁,将可更好维护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的高度自治和特殊地位,有助巩固和提升香港整体营商环境和国际化水准,让特区政府、市民和外来投资者都可以集中精力拼经济、谋发展,同心协力保障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市民福祉。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外界,尤其是各国驻香港的领事馆、商会、企业等等,对相关立法有顾虑或者疑惑,这是正常的,恰恰说明香港作为国际化城市,有它的独特之处和重要地位。根据港府最新的统计数据,截止2023年底,外资驻港企业有9039家,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这就需要特区政府和中央驻港机构积极配合,主动与外国领事、跨国企业、外国媒体等接触,不仅要尽力消除海外对新条例可能出现的误解、疑虑甚至偏见,更要及时并有针对性地消弭任何恶意抹黑和不实指控,并以各国类似的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与香港国安法作对比和解说工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最大认同。

中评社记者:一些美西方人士近段时间以来发表了一些唱衰香港或者悲观的言论,对此您如何看待?

蔡冠深:2019年以来,受“修例风波”、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形势等因素影响,香港的经济、社会的确经历了多重冲击。2023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境外势力也在恶意炒作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衰落”,我认为这些言论十分片面,缺乏依据。

随着香港国安法的实施和特区选举制度的完善,推动香港实现由乱转治的历史性转折,香港社会恢复稳定,经济发展重回正轨,良政善治得到提升,香港各行业各领域尤其是金融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我来引述几组数据:香港经济总量总体稳定在2.8万亿港元以上;香港管理着约2.2万亿美元的境外资产,是全球第二大的财富管理中心;香港进出口货值合计达到10万亿港元;香港银行业体量超过27万亿港元;香港股票市值总体稳定在30万亿港元左右,上市公司总市值约5万亿美元,相当于新加坡的1.2倍;港股全年成交量是新加坡股市的21倍多。香港还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经过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占比高达73%。可见,香港对全球投资者仍然充满吸引力,仍然是世界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且香港的背后,是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内地。庞大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为香港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强后盾。香港与内地很多金融互联互通安排,如沪港通、深港通、理财通、债券通等,放大了香港的资金融通功能,成为香港金融业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所在。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地位源于多方面优势,包括健全的法律制度、自由开放的营商环境、衔接国际标准的监管环境以及高度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的金融体系等。香港优良营商环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现实优势和未来潜力。“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拥有自由港、金融系统稳健、资本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丰富、良好法治环境等优势,将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独特作用。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建设将给香港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有祖国的坚定支持,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有特区政府、监管机构和业界的长期耕耘,有国际投融资者的良好口碑,“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更不是别有用心的唱衰者歪曲抹黑能够左右的。

但如同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地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香港一方面要推进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准,拓展国际金融服务市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深化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金融互联互通,保持不断创新的意识和活力,进一步增强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


香港应更加开放 大湾区人才应双向流动


中评社记者: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您认为这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怎样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您认为香港应该如何在新定位中寻找更多新机遇?

蔡冠深:2019年,国家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但我们发展得很好,2022年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和全球四大湾区相比,大湾区相对年轻,但已经具备其他湾区成功的要素,包括全球金融中心我们有香港,创新能力我们有深圳,广东9个城市亦提供了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支援。如果我们能更加开放,吸引更多外资到大湾区来发展,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香港作为湾区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单打独斗,一定要加强区域合作。我们有一些非常好的机遇,比如我们有从广州东莞到深圳香港的新科技走廊;我们作为国际化金融中心,在吸引外资、人才方面有优势。如果我们可以做好“湾区通”,不光是地理上高效便捷地通关,还有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专业资格职业互通,以及更重要的是跨境数据的互通,从数据跨境流动的非经济性共同关切入手,提出数据跨境的中国方案,以早日实现数字治理国际规则“领跑”。

中评社记者: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日前表示要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大湾区高水准人才高地,对此您之前也曾表示应做到人才的双向流动,可否请您再具体谈谈对于这方面的想法?

蔡冠深:对于高水准人才的招揽,无论是广东省还是香港都是不遗余力。香港人才可以与大湾区,尤其深圳对接,至于内地精英亦可来港发展,在河套区做到人才流动,事实上,河套也正在成为“科创人才高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共有5家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香港是自由经济体,税率低,人才可以自由进出,对全球人才都有吸引力。港府自去年推出高才通计划之后,已经收到超过24万份申请,其中也有不少人才已经落户香港,这些人才是对香港产业发展,尤其是创科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的补充。

此外,我提出的人才双向流动,还包括高质量的基础劳工。近年来香港服务业、建造业等不少行业劳动力短缺现象已越来越严重。目前香港常住人口只有750万,相比较于广州一千八百万、深圳一千七百万人口的规模,难以承担世界级大都会、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中国对内对外双循环经济新格局的战略枢纽等要求。所以人才的流动,双向都要发力。

中评社记者:您今年的提案主要内容或者方向能否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蔡冠深:今年我还是精心准备了十份左右的提案带到北京。主要集中在:一,加强我国的对外交往,增强对内对外双循环经济新局,为高质量建设服务。二,落实习主席和中央指示,把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湾区,为全国树立标杆。

正是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思考,我特别提出了《统筹大湾区跨境数据流通治理,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提案。大家知道,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争相发展的领域。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全球的数字经济占整体GDP(国内生产总值)15.5%,过去15年增长率是整体GDP的2.5倍。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中,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争之地。此外,经济学人(Economist)早在在2017年就指出:数据已取代石油,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资源。香港特区政府也在2022年成立“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以因应这个“得数据者得天下”的新时代。

另一方面,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并强调了“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准对外开放”等多方面措施,一系列具体任务中,“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的表述,引起各方关注。数据跨境是新一轮全球化的重点,更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关键领域。2022年下半年以来,《网路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资讯保护法》相继出台,我国数据跨境传输监管法律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在跨境数据流动建章立制、试点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缺乏较为完整的实践支撑,数据分类分级体系不够完善、数据出境审批办法不够灵活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率先在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加快数据跨境流动和治理试点,持续优化数据出境监管机制执行的方式方法,探索安全前提下的便利化数据出境机制,实现安全和流通的动态平衡,进而探索出更具相容性的中国方案。具体的一些做法和建设,在我的提案中有详细的介绍。

我还准备了《关于利用河套区域深化香港与大湾区创科合作的建议》。国务院去年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就深圳园区的发展定位布局推出多项措施,积极推进与香港园区的共同协作。近年特区政府锐意推进新型工业化,成功吸引一批海内外科技领军企业落户香港;香港需要用好河套“一区两园,一区两制”的机遇,争取试行各种新规划、新措施,借助大湾区庞大成熟的制造业产业基础,解决香港过去产学研对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的难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创做新的增长点。建议一、在“白名单”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配套措施,建立创科人才库;二、争取河套中试平台及国家实验室,促进产学研对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三、在河套园区内设专门通道,方便科企研发及工作人员往来交流。

至于《关于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建议》,是因应国家对内对外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要求。事实上,内外贸易一体化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稳定企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我国内贸和外贸中,依然广泛存在质量标准不同、检验认证不一、监管不一致等壁垒。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利用“一国两制”推进大湾区内地城市和港澳的制度对接,鼓励外贸企业转内销和内贸企业做外贸。因此,我在提案中希望可以在大湾区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全面梳理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问题清单,由国家统筹出台政策支持试点区建设,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经营资质、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方面衔接,探索建立内外贸一体化评价体系,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关于推动国家跨境电商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提案》,针对的是西方部分国家越来越严重的对华贸易壁垒。因此,跨境电商的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贸易合作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全球范围内,跨境电商市场竞争激烈,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电商平台和品牌不断崛起。我国的跨境电商行业需要在品牌建设、产品品质和贸易管道开拓等方面,与国际竞争对手正面竞争。

为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国家贸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提案计划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和规范引导。建立健全跨境电商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鼓励提升物流、支付、海关通关等关键环节的效率和安全性,推动跨境电商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便利粤港澳大湾区贸易数据跨境,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作用,加强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监测;四是支持电商平台优先在香港布局海外仓,联手开拓贸易管道,增强我国贸易行业在更多商品领域的全球定价权。

《关于利用香港国际化优势发展为重要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建议》。这是发挥香港一国两制优势的提案。香港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具备两地包容、公平的仲裁制度。而内地知识产权的授权纠纷机制尚待完善;国企和内地高校掌握具经济价值的专利但大部分未能实现商业化。为活化闲置科研专利的知识产权和完善相关的授权纠纷机制,香港可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提供受国际认可的亚太区知识产权服务,包括交易撮合、合同管理和法律支持,吸引国内外企业集中在香港进行知识产权贸易并附以在港提供的知识产权仲裁服务,用于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高交易可信度和效率。

《关于推动国家与香港和东盟在绿色经济合作的建议》。自2003年建设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入快车道。2023年6月,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签订了RCEP,是目前中国与东门共同参与的最高标准自贸协定,并正大力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3.0的谈判。目前,中国已经连续14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在2019年亦超越美国与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近年,全球各国都强调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国作为高新技术,电动车和数字经济的领先国家,可以看准东盟庞大的市场,与当地在相关方面进行合作。为此建议中国可以与东盟达成绿色能源的合作,包括出售绿色科技产品、发行绿色债券、出口国产电动车等,除有助东盟解决严重的污染问题外,既可促进双方的经贸往来外,亦可作为我国新科技产品的试点。香港拥有国际级的金融、专业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经验,除可发挥中国与东盟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外,亦可担当投资者和营运者的角色,藉使国家、香港和东盟三方面都有得益。


记者:郭至君(北京)

来源:中评社



上一条:聚焦两会 |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大学校董林毅夫:中国仍然是增长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仍然是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国家

下一条:上大校董两会履职 建言资政共谋发展